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古朴的图书馆一角,我们见到了刚刚结束晨训的费若秋,这位曾经在法国剑坛崭露头角的击剑运动员,如今褪去比赛服,换上休闲装,手捧经济学教材,正在经历从职业运动员到常春藤盟校学生的身份转变。
"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生涯巅峰期选择求学这条路,"费若秋微笑着将额前的碎发捋到耳后,"其实击剑和学术有太多相通之处——都需要策略、专注和持之以恒的精神。"
2024年夏天,费若秋在法国全国击剑锦标赛上获得女子花剑季军后,做出了一个令剑坛意外的决定:暂别职业赛场,赴美深造,这位25岁的运动员同时收到了多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,最终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专业。
"在法国训练期间,我就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本科课程。"费若秋透露,"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是有限的,但我始终相信,思维和知识能够创造更持久的价值。"
她的教练皮埃尔·马丁对此表示支持:"费若秋总是能够在瞬息万变的赛场上做出最精准的判断,这种能力同样适用于学术领域,我毫不怀疑她能在另一个'赛场'上取得优异成绩。"
哥大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费若秋每天清晨5点半准时出现在体育馆,进行两小时的击剑训练,随后赶赴8点的课程,下午下课后,她又要返回训练馆,完成当天的技术练习和体能训练。
"时间管理是我面临的最大挑战,"费若秋坦言,"但击剑教会了我如何分配注意力,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,这些能力在学习中同样重要。"
经济学教授詹姆斯·威尔逊对这位特殊学生印象深刻:"费若秋在课堂上的表现令人惊讶,她能够将运动员的纪律性和战略思维应用到经济模型分析中,常常提出独到的见解。"
生于中国,受训于法国,求学于美国——费若秋独特的教育背景使她能够从多元视角看待问题。
"法国的体育培养体系重视技术精度和艺术表现力,美国则更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思维,"她比较道,"而我的中国根基让我明白勤勉与坚持的价值,这三种文化的融合,塑造了今天的我。"
费若秋正在尝试将这种跨文化视角融入自己的学术研究,她最近的一篇论文探讨了体育经济学中的文化影响因素,获得了导师的高度评价。
"许多人认为体育和学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,但我发现它们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。"费若秋的眼睛闪烁着光芒,"击剑要求你在电光火石间做出决策,这培养了我的快速分析能力;而学术研究则训练我的深度思考能力,这种能力反过来又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比赛策略。"
她特别提到击剑中的"预备-反应"模式与学术研究中的"假设-验证"过程的相似性:"两者都是通过不断试错和调整来接近真理的过程。"
尽管目前专注于学业,费若秋并没有完全放弃击剑,她代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大学击剑联赛,并保持了相当高的竞技水平。
"我计划在完成学位后重返职业赛场,"她确认道,"但与此同时,我也在探索体育管理方面的机会,希望能够为击剑运动的发展做出贡献。"
费若秋正在参与一项校园击剑推广计划,帮助更多学生了解并参与这项运动。"击剑给我带来了太多,我希望能够回馈这项运动,让更多人体验到剑道上的智慧与优雅。"
从领奖台到图书馆,费若秋的旅程打破了人们对运动员的刻板印象,她证明体育精神和学术追求并非对立,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。
"标签和界限都是人为设定的,"费若秋说,"为什么不能既是运动员又是学者?为什么不能既追求身体的卓越又追求思维的深度?我相信真正精彩的人生在于不断跨越这些人为的边界。"
随着采访结束,费若秋收拾起书包,向我们告别后匆匆走向下一堂课的教室,她的身影融入哥大校园中匆匆往来的学生人群,却又因那份独特的经历和气质而显得与众不同。
在传统与现代、东方与西方、体育与学术的交汇处,费若秋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一段独特的人生篇章,她的故事告诉我们:人生没有标准赛道,每个人都可以开辟自己的道路,在不同的领域之间架起桥梁,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