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赛第三节还剩4分33秒时,哈德森借助队友挡拆后命中一记三分球,场馆内瞬间爆发出欢呼,电子记分牌同步显示“哈德森——10000分”,比赛暂停片刻,全场观众起立致敬,对手广厦队球员也纷纷上前拥抱致意,这位40岁的老将只是简单挥手回应,随即低头走回替补席——此时辽宁队仍落后对手14分。
“得分纪录只是职业生涯的注脚,但胜利才是球员永恒的追求。”哈德森在赛后新闻发布会坦言,“这个里程碑若能与球队胜利结合,才会显得更加完美。”他的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遗憾,本场比赛,哈德森出战42分钟,34投15中,三分球11中4,罚球4中4,同时贡献7篮板5助攻3抢断,辽宁其余首发球员合计仅得44分,三分球命中率低至23.1%。
纵观哈德森的CBA生涯,其“空砍”(高分输球)场次比例高达28.3%,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CBA联赛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难题:

外援依赖与本土球员断层 据CBA联盟2024-2025赛季数据统计,场均得分前20的球员中,外援占据17席,哈德森所在的辽宁队本赛季其在场时球队进攻效率为112.4,不在场时骤降至98.7,这种过度依赖导致当外援状态出色而本土球员支援不足时,极易形成“一人爆发,全队哑火”的局面。
浙江广厦主帅王博在分析本场战术时表示:“我们重点切断了哈德森与队友的联系,宁愿让他个人得分,也不能让辽宁全队打开。”这种“孤立核心”的防守策略,已成为各队应对超级外援的标准化方案。
联赛竞争格局演变 随着CBA商业化进程加速,各队实力差距逐步缩小,2024-2025赛季,联赛排名第1与第12的胜场差仅为8场,创历史新低,这种“战国时代”的竞争环境,使得任何球队都难以依靠单一强点稳操胜券,篮球评论员杨毅指出:“五年前,哈德森这样的表现足以带走胜利,但现在,CBA已进入团队篮球时代。”
哈德森的职业生涯堪称CBA外援演变史的缩影:
早期(2011-2015):功能型外援 初登CBA时,哈德森以得分爆发力著称,但战术地位有限,时任广东队主帅李春江回忆:“那时我们需要他做的就是得分,其他事情有国内球员处理。”
巅峰(2015-2021):核心领袖 转会新疆、辽宁后,哈德森逐渐转型为战术核心,带领辽宁夺得队史首冠,这一时期他场均助攻从3.2次提升至6.1次,展现了更全面的能力。
后期(2022至今):精神领袖 年过四旬的哈德森,场上效率有所下滑,但其经验与关键球能力仍是球队重要财富,辽宁队总经理李洪庆表示:“哈德森的价值已超越技术统计,他是更衣室的定海神针。”
尽管“空砍”现象凸显了球队结构问题,但从联赛发展角度看,这实际上反映了CBA整体水平的提升:
战术体系多元化 2024-2025赛季,CBA各队平均每场传球次数较五年前增加42%,使用复杂战术配合的比例从31%升至57%,浙江广厦本场使用的“动态轮转防守”就是典型代表,这种全员参与的防守体系有效限制了超级球星的辐射力。
本土球员成长 虽然外援仍主导得分榜,但本土球员在关键数据上进步明显,赵继伟、胡明轩等国内后卫本赛季助攻率均突破30%,张镇麟、曾凡博等锋线的防守效率也进入联盟前列。

青训体系完善 CBA联盟2024年青训报告显示,各俱乐部青训投入较五年前增长210%,自主培养球员场均上场时间增加17分钟,这种长效投入正在逐步改善人才断层问题。
将哈德森的10000分成就置于篮球运动发展史中审视,其意义远超数字本身:
横向对比,NBA达成万分里程碑最快场次为279场(张伯伦),哈德森用412场在竞争环境完全不同的CBA达成此成就,其持久性值得称道。
纵向观察,哈德森跨越了CBA从专业体制到职业化转型的全过程,见证了联赛外援政策7次调整、工资帽制度引入、商业价值增长近20倍的时代变迁。
篮球学者徐济成评价道:“哈德森的万分纪录不仅是个人荣誉,更是测量CBA发展进程的标尺,他的‘空砍’经历,恰恰记录了联赛从明星驱动到体系驱动的转型阵痛。”
随着2025年CBA外援新政即将实施(传闻将进一步限制外援上场时间),哈德森式的“孤胆英雄”叙事或将成为历史,联赛正在寻找外援明星效应与本土球员培养之间的平衡点:
保留哈德森这样具有号召力的外援,对联赛品牌建设和球迷文化培育至关重要,如何避免过度依赖外援,建立健康的球员发展体系,仍是管理者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。
正如中国篮协主席姚明此前所言:“联赛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要落脚于本土球员的成长,但这不意味着要削弱外援的积极作用,而是要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。”
在这个纪录之夜,哈德森在更衣室对年轻队员说的那句话或许最能体现当下CBA的复杂现实:“记住今天的感觉——个人的成就永远无法替代团队的胜利,我的10000分纪录终将被超越,但冠军旗帜会永远悬挂。”
当记者问及未来计划时,哈德森看着自己破纪录的比赛用球轻声说道:“只要还能帮助球队,我就会继续打下去,得分纪录只是沿途的风景,我们的目的地永远是总冠军。”